本文来自果壳网,地址在这里,未经许可不得进行商业转载
使用婴儿湿巾随手擦去宝宝嘴角的涎水和身体上的污渍,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庭中常见的场景。即擦即扔,方便快捷,这让个人护理用湿巾的销量连年快速增长。根据行业杂志《纸品世界》统计,2016年全球个人护理用湿巾市场销售额达约28亿美元,到2020年,该数字将增长到40亿美元,这其中,婴儿湿巾是占比最大的品类。
因为使用方便、用后即弃,婴儿湿巾很受欢迎。图片来源:medyatonya.com
与此同时,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表明,儿童食物过敏症的发病率正在上升,约有4%~6%的美国儿童受此影响。从1997年到2007年,18岁以下儿童食物过敏的患病率增加了18%。最近的数据还显示,儿童与食物过敏有关的住院率增加,食物过敏已经超越药物过敏、疫苗接种反应以及蚊虫叮咬反应,成为儿童过敏性疾病中最主要的类型。
婴儿湿巾使用量在增加,新生儿食物过敏患病率也同步在增长。美国西北大学芬伯格医学院变态反应免疫学教授琼·库克·米尔斯(Joan Cook-Mills)猜想,这二者会不会有什么关联呢?
经过一系列研究后,米尔斯根据动物实验得到的结果发现,很有可能是携带皮肤屏障受损的相关基因突变、后天环境中皮肤接触特定化学物质以及接触食物过敏原等因素,共同诱发了食物过敏反应。
想要开展某项疾病机制的探索时,模型动物必不可少。过敏研究同样不例外。之前制备易敏动物模型的方法,是通过注射霍乱毒素或葡萄球菌肠毒素B来打破小鼠的过敏耐受能力。不过在米尔斯看来,这些方法或多或少存在局限之处。比如新生儿食物过敏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霍乱爆发的情况很少,而葡萄球菌肠毒素B的诱导效果又不太稳定。
一项统计数据令米尔斯找到了灵感,在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患儿中,有高达35%的人存在食物过敏的症状,而且这种疾病与一些基因突变相关。最终他选择了携带丝聚合蛋白(filaggrin)和跨膜蛋白79(tmem79)突变的小鼠作为研究对象。此前的研究表明,携带这些的小鼠会出现表皮屏障功能受损的症状,可加重或者诱发其过敏反应。
在实验中,米尔斯等人首先进行的是致敏操作,即让携带突变基因的新生小鼠皮肤接触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又叫月桂基硫酸钠),这是一种去污剂,在洗护产品如沐浴乳、洗发精、洗洁精、婴儿湿巾里常见。研究者又在小鼠的皮肤上涂抹含有花生和灰尘过敏原的滴剂,两周内一共3至4次,每次持续40分钟。这一过程可以令小鼠对过敏原更加敏感。
致敏完成后,研究人员开始向这些小鼠喂食鸡蛋或花生。如预期那样,接触过敏原的皮肤部位以及肠道内都出现了过敏反应,且出现了严重的过敏症状。
米尔斯解释说,这是因为皮肤表层有一层脂质保护层,十二烷基硫酸钠会破坏皮肤的脂质屏障,使得过敏原有可能直达乃至透过皮肤。
对人类而言,有一系列基因突变会导致皮肤屏障受损,如SPINK5、CDSN、Flg以及Matt等。根据米尔斯的研究结果,基因突变弱化了皮肤防御能力,婴儿湿巾中的十二烷基硫酸钠等物质使得这种能力进一步下降。在此基础上,如果又时常暴露于过敏原的话,就如同完成了一整套致敏流程,从而诱发婴幼儿对特定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反应导致的不良后果可大可小,有些只是身体上的不适,有些则会威胁到生命。对付过敏,目前还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只能要么“滚”,即严格地与过敏原隔离开来;要么“忍”,在症状不重时克服一下;要么“狠”,通过使用药物来对症治疗严重过敏反应。
如果婴幼儿本身就已携带皮肤屏障受损相关的突变基因,那么接触到破坏皮肤脂质的化学物质就会提高他们食物过敏的风险。而婴儿湿巾中就常常含有这类化学物质。
有鉴于此,米尔斯认为,在照护婴儿时,应当减少使用湿巾,改用清水洗。在洗澡时如果使用了皂液或浴液,必须彻底清洗干净,以减少残留在婴儿体表的十二烷基硫酸钠。同时,家长在处理或食用含有致敏原的食物(如花生酱)后,在未彻底清洁前,最好不要抚摸或亲吻婴儿。另外,尽量保持家庭整洁,勤擦拭家具表面,也可以减少婴儿皮肤接触食物和灰尘过敏原的机会。
当然,这项研究是在小鼠身上进行的初步研究,还需要更多实验,才能确保这个结论能推广到人。不过,新生婴儿本来就不太推荐使用肥皂或沐浴液,因为这会造成皮肤干燥。目前看来,清水还是婴儿最好的选择。(编辑:游识猷)
参考资料
Walker M, Green J, Ferrie R, et al. Mechanism for Initiation of Food Allergy: Dependence on skin barrier mut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allergen co-stimulation[J].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