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原型是我一直很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但是空间原型只是原型(类型)中的一个部分,同时是一个一直在变化的概念。
直接摘一段自己的论文,嫌太长也可以直接跳到最后一段。
–
在建筑学语境的原型概念是一个伴随着整个建筑理论发展的重要思考,这个概念的产生从文艺复兴时学科兴起便已出现。其起源一方面可以看作文艺复兴时期理性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建筑学借由人的居住原型寻找学科自身正当性的一个诉求。
这个思考最早在洛吉耶(abbé-Marc-Antoine Laugier)的《建筑学的文章》(Essai surl’ architecture)中便出现。洛吉耶的原型概念更多的指向于一个特定形式原始茅屋,以及其中建筑元素的理性构成。他描绘了四颗树成为立柱,并位于一个方形的四角;枝桠成为梁,水平从柱子间穿过;树枝斜撑成为屋顶,是稳定的三角形(Laugier 1755)。这个原始的茅屋被洛吉耶看作是所有建筑形式的起源,同时也是所有建筑学的准则。洛吉耶回归历史原初寻找建筑形式语汇的意义的思考非常有开拓性和启发性,影响了后来包括森佩尔,柯布等人在内的一系列人(Rykwert 2006)。
昆西(Quatremére de Quincy)在18世纪时期提出了另一种原型的思考。这一思考主要体现在他在百科全书(Encyclopedie)中关于原型这一词条的修订上。昆西认为,原型有着多重的意义:可以被用以指代模型(model),基质(matrix),印记(imprint),模具(mould),浮雕(figure in relief)等。但是他试图通过将“原型”(type)一词与“模型”(model)一词的对照来明确其定义。他认为模型是对于一个物体的机械性复制;而原型则指的是一个比喻性的整体。“模型”是一个被复制和模仿的形式;而“原型”则是概念工作的基础,并且类型们彼此间从不相似(De Quincy Q, Younés S 1999)。例如,我们认为,一个雕塑是被临摹的物体的“模型”,而非“原型”;但是一个模模糊糊的概念,灵感则可以变为艺术创作的“原型”。因此“模型”更多的与艺术工作的具体操作手法有关,同时其中隐含了对于精确性的要求;而“原型”中的一切概念却模糊不定,因而具有在不同的创作者脑海中不尽相同的独特性。不同于洛吉耶认为“原始茅屋中拥有所有的建筑学形式的原则”这一观点,昆西认为原型的源头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一个普遍的形式,结构或者是特征。他的贡献在于第一次将关于原型的讨论系统化,并且突破了古典建筑语汇的限制。
迪朗(J. N. L. Durand)也受到洛吉耶的原始茅屋概念的启发,在稍晚的时候发展了另一个关于原型的阐释。迪朗的独特之处是利用原型的视角来研究建筑的形式构成。在他的著作《古代与现代各类建筑汇编》(Recueil et parallele des edifices de tout genre)中,他提出了一种原型视角的建筑分类方式。他将所有的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剖面按照相同的比例和技法绘制,并试图总结其中的构成秩序。他认为这种分类既是功能性(functional)也是形态性(morphological)的,是“基于他们的类别,被按照相似的程度排列的”(Vidler 1977)。他的目的在于剥离建筑的外在特征和装饰之后分析建筑的形式秩序和几何关系。在迪朗看来,风格仅仅如同一件衣服,而重要的是在其背后的形式秩序。
或许是其有别于巴黎美术学院的背景,对于迪朗而言,建筑设计是生产性的。其的主要任务是基于不同的经济,社会需求对建筑要素基于构件,位置经营和内在秩序进行合理组合。这个思考非常与有现代性,因而班纳姆(Banham R.)曾称赞他是现代主义设计方法的先驱(Banham 1980)。他也是第一个试图将建筑的秩序从既有的建筑传统中分离的人,即认为建筑的构成秩序不再和历史的装饰内容有关。这个观点构成了建筑自治中重要的一环。综上,由于迪朗理论中隐含的对与设计方法的关注,以及对于建筑秩序问题的本质的追索,使得迪朗的原型理论成为了现代主义以来基于原型进行设计这一概念的开创者。
现代主义时期的原型理论主要受到了社会结构变化和大规模生产的巨大影响,同时在战后的大量建造需求和政治态度上的左倾背景下展开。这些因素既是现代性自身的特征,也与战后重建的现实境况密不可分。现代主义时期的理论通过研究工业生产的过程,来试图寻找建筑设计的模式和方法。在德国,战后建筑设计对于标准化和类型化的强调可以看作是这一影响的表现。这个时期的建筑设计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其重要的职责在于为城市内的居民提供干净,健康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并且试图满足不同的社会经济状态的居民的需求。同时一系列的科技与工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将兴趣转移至对于人的需求的科学性的关注。例如各类最小尺度的探讨与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因而这个时期的原型概念在对与设计方法的追求方面类似于迪朗的原型理念,但是内在的驱动力是对于干净和舒适的空间的追求,而非一个内在的秩序。
同时,建筑的形式生成与空间需求开始受到工业的大规模生产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是复合的,不仅仅是工业生产的物质性,更是源自工业生产的方法行思考的巨大冲击。“一个从最小的零件和工具到最复杂的机器的金字塔形式的生产结构,被类比做从柱子到房屋到城市的结构”(Vidler 1977)。由于受到了大规模生产的巨大影响,原型不可避免的脱离了与迪朗对历史和建筑气质的关注,从而和无限的机械性复制,工业化,资本主义等概念相关。这个时期的原型概念,或多或少的跌落到了昆西的“模型”概念。即,复制的意义大于了创造的意义。
在现代主义中的原型概念的最大特征是理性,功能性,机械性。格里高蒂(Gregotti V.)认为这个时期的原型概念蜕变为了一种刻板(stereotype),他总结道“生产指向的模型从根本上反对了独特性的出现”。他认为原型多少需要一种象征的特质,也就是试图去表达一些设计师的思考而非仅仅是生产(Gregotti 1985)。莫内欧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20世纪初期的原型思考有着三个特征:功能决定主义,拒绝先例而偏好纯粹的形式,对于大规模生产的追随(Moneo 1978)。
虽然现代主义者对于原型的理解大多被批评由于使其蜕变至模型范畴而失去了创造性,但是柯布西耶在其中的贡献仍然是不容忽视的。柯布西耶的多米诺体系可以被视作原型的一种演变。这个体系的贡献在于强调了空间的灵活性和结构的联系性之间的互动。另外,柯布西耶在多米诺体系中所倡导的各种要素的组合关系,其实暗示了一个新的关于原型的概念,即“原型可以被分离成很多部分,用以满足建筑的多方面需求,例如结构,材料,技术,几何,风格等等”(Reichlin 1985)。柯布西耶的思考代表着原型的思考变成了一个包含空间和结构等要素的更为复合的体系。这也令他走出了迪朗纯粹形而上的秩序性讨论,在方法论的层面具有了更多实践意义。
新理性主义视角的原型理论出现在上个世纪60年代,也就是在现代主义由于被简化为国际式而受到多方批判的时候。新理性主义的原型概念主张回到迪朗的原型思考之中,强调形式和历史的紧密关系,并以此作为武器批判现代主义的机械式生产下被破坏的支离破碎的原型概念。这个思考的中心是对于传统城市的生长的回溯;以及对于从房屋到街道,到城市的紧密的联系的再思考。新理性主义者强调要素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并主张通过形态学来理解形式,并给予其持续发展的指导。莫内欧认为,这个时期的原型概念找到了其最为系统性和复杂性的理论基础(Moneo 1978)。
穆拉托里(Saverio Muratori)在《威尼斯的开放城市历史研究》(Studi per una operante storia urbana di Venezia)中对威尼斯城市的分析或许可以被看作新理性主义中对于原型研究的开始。在这本书中,穆拉托里在类型学和形态学上对威尼斯城市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原型是一种被隐藏在不同尺度历史城市的连续性中的形式结构,而威尼斯的城市发展就是一个联系城市中各种不同的要素来形成城市形态的过程(Muratori 1960)。在他的研究中,原型被解释为城市的内在生成机制。这些原型包含了所有的,可以适应于不同尺度城市的构成要素,例如广场,市政厅,民居,以及教堂等等。穆拉托里的原型思考将视角带到了更大的城市范畴内,拓展了其时间性上的可能,并且创造了威尼斯学派的城市形态学研究方法。
在此之后,另一位在新理性主义的原型研究上作出巨大贡献的是罗西(Aldo Rossi)。他受到了昆西的巨大影响。罗西的观点在他的《城市建筑学》一书中得到了明确反应。罗西的分析视角并不被特殊的时间段,经济发展阶段,建筑尺度和功能所局限。他强调对于相似性的关注。他的一个独特的观点是“城市自身就是一个建筑体”。因而与其说时间仅仅是城市中的一个要素,不如说像建筑一样,城市也是被浸入在时间中,并且成为呈现时间所赋予的所有活动的一个载体。因而,罗西拒绝将城市的发展按照历史阶段的概念进行切分,因为他认为这导致了普遍性和永恒性的丧失。于此恰恰相反,罗西认为城市的永恒性,普遍性以及集体特征才是原型的体现。罗西将原型定义为对于城市中那些不可被继续削减的建筑要素的存在。
莫内欧将罗西对于原型的理解概括为想象和推理的并峙:想象是特质的,个人的,和定性的;推理是普世的,本质的,具有内在逻辑的。但他批评道,“罗西的原型是一种仅仅与他(观察者)自身以及他理想的环境相交流的东西,成为了仅仅是一个对于完美过去而存在的沉默提醒者,一个完美到甚至不存在的过去” (Moneo 1978)。斯科拉里(Scolari M)也批评罗西将建筑学的学科特质降低为仅仅是一种建造职业以提高城市的地位(Scolari 1985)。而欧克林(Werner Oechslin)则批评其“由于挪用和简化带来了争议”(Oechslin 1986)。而布拉汉姆(William W. Braham)更是直接评价之后基于罗西的理论所进行的其他实践为“完全丧失了自1960年代在意大利的讨论中关于建筑类型和城市形态中得来的敏感的联系”(Braham 2000)。这些批评的主要着眼点主要在于当原型被固化为一种和历史之间存在强烈联系的概念时候,便会丧失了其作为方法论和理论源泉的生机。
在罗西的众多追随者中,柯瑞克(Rob Krier)对于空间原型这一观点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贡献。在他的《城市空间》(Urban Space)一书中,他对于城市空间的的三类空间原型进行了定义,即:方形,圆形,三角形。另外他还定义了影响这些空间原型的机制,如倾斜(angling),分割(segmentation),增加(addition),融合(merging),重叠(overlapping)以及混合(amagamation)等。柯瑞克认为,追随功能的形式将无可避免的走入死路,而空间原型将可以使形式剥离掉直接而初级的功能存在。柯瑞克的原型概念的贡献在于进一步拓展了罗西的城市建筑视角,并且将研究的重点放置于空间之中(Krier 1979)。
回顾原型的发展,有关建筑原型的研究经历了众多阶段。从最开始洛吉耶关于建筑形式语言的起源的讨论;到了昆西对原型的形而上意义的追问;之后的迪朗将其带入到实际层面,开始基于方法论和建筑秩序的原型意义的建构;其后虽然在现代主义时期大多被误读为一种机械的复制,但是柯布西耶等人为其带入了空间的意义;在新理性主义中,穆拉托里重新回到了昆西原型的讨论,并将原型的视野扩展到了城市形态层面;罗西系统的建构了一个城市视野下,具有时间性的原型概念;而柯瑞克则又一次在城市的视角引入了空间原型的概念,并且将原型的分析方法与设计方法相连接。
虽然关于原型的概念不断的被批判和重新建立,但是对于脉络的回溯可以清晰的看出,在对于原型的研究和思考中,原型不断的以一种秩序的意向出现,进而被形式化,而后再被空间化。并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方法论的出现。因而可以说,原型视角的设计方法是一种从秩序到形式再到空间的分析与设计方法,有着在设计中惊人的生命力。
–
Banham R. Theory and design in the first machine age[M]. MIT Press, 1980.
Braham W. After typology: the suffering of diagrams[J]. Departmental Papers (Architecture), 2000: 24.
De Quincy Q, Younés S. The true, the fictive, and the real: th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rchitecture of Quatremère de Quincy[M]. Papadakis Publisher, 1999.
Gregotti V. The Grounds of Typology[J]. Casabella, 509-510 (1985), 1985: 4-8.
Krier R, Rowe C. Urban space[M]. London: Academy editions, 1979
Laugier M A. An Essay on Architecture, trans[J]. Wolfgang and Anni Hermann (Los Angeles, California: Hennessey & Ingalls, 1977), 1977.
Oechslin W. Premises for the Resumption of the Discussion of Typology[J]. Assemblage, 1986 (1): 37-53.
Reichlin B. TYPE AND TRADITION OF THE MODERN IN ARCHITECTURE-ILLUSTRATED[J]. CASABELLA, 1985, 49(509): 32-39.
Rykwert J, Laanes C. On Adam’s house in paradise: the idea of the primitive hut in architectural history[M]. New York: Museum of modern art, 1972.
SCOLARI M. THE TYPOLOGICAL COMMITMENT IN TOWN-PLANNING-ILLUSTRATED[J]. CASABELLA, 1985, 49(509): 42-45.
Moneo R. On typology[J]. Oppositions, 1978, 13(1): 22-45.
Muratori S. Studi per una operante storia urbana di Venezia[J]. Palladio, 1960, 1959: 1-113. 22.
Vidler A. The idea of typ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cademic ideal, 1750-1830[M]. MIT Press, 1977.
Vidler A. The Third Typology. Oppositions 7[J]. 1977.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7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建筑设计如何从概念设计入手?
在建筑师的眼中,什么是好的医院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