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个远门会让你发现更真实的自己?科学家做了个实验

好奇心研究所做过一项调查,主题是很多人在亲眼见到之后才颠覆了对国外的一些刻板印象。

比如,“国外的月亮并不都是很圆”系列:闯红灯哪里都有;日本人懒起来你都害怕;德国的火车也是会晚点的……

也有,“终于洗白了……”系列:美国大学生也不都是都爱 party 不上课;英国料理也并不都是很暗黑(嗯……),有些也甚是美味(甜点)。

Giphy©️MESSYNESSY

这些经历关乎个人体验,在统计意义上完全不具备参考价值,但是于个人却很有意义。这或许也是很多人向往旅游的原因。事实上,最近的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寻找远方”不仅可以扩大视野,还能帮助一个人找寻自我。

最近,Hajo Adam、Otilia Obodaru、Jackson Lu、William Maddux 和 Adam Galinsky 等 5 位学者共进行了六项研究,全面地探究了海外经历对自我认知的影响程度。每一组受访者都会根据“自我概念清晰度”量表进行测试,这个心理学量表包括了 12 个陈述:

1.我对自身的看法经常相互冲突

2.我对自己的看法可能一天一个样

3.我花了很多时间来思考我是什么样的人

4.有时我会觉得自己跟看起来其实不太一样

5.当回忆起以前,我不确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6.我很少感觉自己的性格中有些方面是相互冲突的

7.有时候会觉得对另一个人了如指掌,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了解

8.对自己的看法经常动摇

9.如果要我形容自己的个性,有可能我的回答每措辞都不一样

10.即便我想,也很难准确说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11.总的来说,我清楚地知道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

12.时常很难做决定,因为不清楚自己真的想要什么

在第一组实验里,研究者在线招募了 296 人,其中一半受访者有国外生活的经历为 A 组,B 组则没有。结果证实了假设:有海外经历的人呈现的自我清晰度更高。

但这个实验似乎并不能证明,究竟异国经历使得这些人自我认知更清晰,还是说这些原本就对自己有着清晰认识的人更倾向于到国外生活

因此研究者进行了第二项实验,研究者通过 Qualtrics 调查团队招募了 261 人参与研究,其中 A 组是已经有国外生活的经历,而 B 组则是已经准备就绪、不久之后有出国生活的计划。结果进一步证实,海外经历加深了对自我的认知、自我反思更深刻。

需要注意的是,追寻自我并不意味着去更多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待多久。实验发现,国外生活经历的深度(待的时长)能够有效预测自我概念清晰度,而广度(去过的国家数量)则没有预测作用。

这或许和一种他者视角有关。在一个陌生文化里待的时间足够长,就会被迫和这种文化发生更多联系。文化差异(包括饮食、语言、社交礼仪等等)带来的自我审视效果,会进一步推动人们思考“我是谁”、“我想要什么”等议题。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过程未必是愉悦的。

giphy©️David Pocull

另外,实验还发现:经历多国文化与创造力的提高也有关联。例如,以往有研究者在研究中发现:当让人们回忆一段曾经和外国人恋爱的经历后,他们的创造力会暂时有所提高;以及,实验还强调了出国对职业决策清晰度的影响:海外生活经历(深度)能够正向预测职业决策清晰度。

在这一系列实验的结果发布后,研究者说:“德国哲学家赫尔曼 · 冯 · 凯瑟林在他 1919 年完成的著作《一个哲学家的旅行日记》中写道,‘最快速地了解自己的方法就是去环游世界’。在 100 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研究结果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验证。”

题图来自:Giphy/©️sponge bob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