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给餐厅写评语时,有想过它们除了建议别人“绝不能错过”或是“千万别踩雷”,还能被研究者用来研究你的内心世界吗?
斯坦福大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教授 Dan Jurafsky 和他的同行们就分析了 Yelp 网站上人们对美国 6548 家餐厅的近 90 万条评论,他们说,人们用什么字眼来描述对食物的感受,其实都是在曲折表达“我是谁”、“我有什么样的情绪、欲望和感受”。
好评总体上会反映出一种在追求享乐上更积极活跃的自我形象,但具体来说,人们在给贵的餐厅和便宜的餐厅打好评时又有一些微妙的不同,比如说,爱用和性有关的字眼来描述在昂贵餐厅进食的感受,而用和毒瘾有关的字眼来评价便宜的餐厅。
价格越贵的餐厅,收到的好评中有更多与“性”相关的描述,人们更有可能使用诸如“性感”、“撩人”、“贪恋”、“高潮”这类词语。反过来也成立,好评关于性的描述越多,这家店就越贵。
最常和性感描述联系在一起的食物是寿司和甜点。寿司主要赖它们在美国日料店的常见命名——不是什么“前戏卷(Foreplay roll)”“热辣虾卷( hot sexy shrimp roll)”,就是啥“Sexy Lady 卷”。而甜点和性的关联在美国文化中则一直有迹可循,比如巧克力广告里总在强调纵享丝滑,流行音乐里也总是把奶昔、棒棒糖等甜食用来隐喻性。
和甜点相关的评论通常都是好评,事实上,越多 Yelp 用户提到一家店的甜品,说明这家店越受欢迎。而且 Yelp 用户提到一家餐厅的甜品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给这家店打高分,提及甜品的朋友的评分平均是 3.9(总分 5 分),而没有提到甜品的平均只会打到 3.5 分。相比男性,女性更爱在评语里聊两句甜品。
当我们谈论甜品时,我们更多是在讨论它们在嘴里的口感,比如丝滑、软糯、多汁、很 Q 弹……而不是它们长啥样、闻起来如何、吃起来是不是嘎嘣响,甚至多过讨论它们的实际味道。关于口感的描述通常都是在强调感官乐趣和满足感,与性描述有天然的共性。
相比昂贵的餐厅,那些平价餐厅收到的好评里人们谈论食物总像在谈论毒品。相关的描述词汇多是和上瘾、沉迷相关的。像是“这些杯子蛋糕简直就是白粉”“别怪我没跟你说过他家鸡翅会上瘾”,以及“这蒜香面条好吃到违法,它现在是我的嗑药首选”。
这些翻译过来的好评看起来可能有点耸动,不过结合我们自己文化中一些常见的评语就不难理解了,比如你对自己迷恋的那家串串/火锅/螺蛳粉店也难免产生这样的念头“这么好吃是不是放了大烟壳了”,或者更时髦的说法“这家店简直有毒,一周吃了三次还想去”。
不管店家是不是真的有添加罂粟壳调味,把“好吃”和“毒瘾”建立关系的确是食客们一种常见的心理暗示。
会被描述为“有毒”的食物一般是大荤的、甜腻的、淀粉含量很高的小吃或者快餐,比如披萨、汉堡、烤鸡之类的。基本上没有谁是会吃蔬菜吃到沉醉不知归处的。研究者认为,这种描述很符合人们对于高糖高热量食物的矛盾心理——通过把食物比喻成毒品,来减少自己对口食之欲的负罪感。
至于差评,Dan Jurafsky 教授说最让他感到意外的发现是,写下差评的那些人总是显得很受伤,用词都和一些描述情感创伤的方式相似,吐槽的内容则基本上是糟糕的服务,比如“我们在点单前足足等了十分钟,也没能换来她(服务人员)的丁点儿注意”。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通常是粗暴或刻薄的对待,会直接唤起人们对自己感受的关注,因而关于服务的吐槽远比对食物本身或者餐厅环境的吐槽要来的多。
所以你看,不管餐厅是不是很贵,评价是好是坏,都不会局限于食物本身,而更多是在说自己的体验、感受、欲望和情感。写评论的人们最终总是更在意如何在评语里展示自己。
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大众点评里总有一些热衷于给每一道菜写传记的野生罗曼罗兰,比起给别人做参考,他们归根结底想表达的是“我很会下馆子”且“我比你们会吃”的优越感。
题图来自:Giphy ©️ 今敏《红辣椒》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